回想起十多天前那位患者家屬在家發生的燙傷事件,我仍心有余悸——
前段時間科室收治了一位結核性腦膜炎的患者。患者家屬余大姐回家給病人做營養餐,在家里拿熱水瓶時,熱水瓶不小心被碰倒在地,滾燙的熱水灑到了她的左手臂,皮膚迅速發紅,破了很大一塊皮,余大姐趕著給醫院的病人送飯,顧不得那么多,草草收拾了下便急急忙忙趕來醫院。
我巡房時見到余大姐表情痛苦,時不時看向手臂,一問才知道剛剛發生的這個事情。我立刻第一時間聯系了當班醫生做了傷情認定,當班醫生認為這是淺度燙傷,只需局部用藥處理就行。
這起發生在病人家屬身上的意外事件經過了我這些日子的精心護理,余大姐的左手情況好了很多,只是那一大塊嚴重的脫皮總是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
在醫院病房,用熱水瓶打熱水也很常見,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作為護士該怎么避免病房里熱水瓶意外燙傷事件的發生?
1入院時護士要加強安全宣教
對于所有新入院的病人及家屬做好病房的安全宣教。尤其強調在取用熱水瓶時做到輕取輕放,避免小孩或體能虛弱的老人自行取用熱水瓶。告知病人如遇到家屬不在身邊時,需要倒水時打電鈴尋求護士幫忙。
2固定熱水瓶的安放位置
可以給熱水瓶固定放置點,做上相應的醒目標識。一般醫院會把熱水瓶位置固定在病人床頭柜的后背。一是考慮到貼著墻壁放置熱水瓶的安全性相對較高,二是考慮到方便病人及家屬取用。護士應和病人及家屬強調熱水瓶的固定位置,用好后請及時歸位。
3護士巡視病房時留意細節,主動幫忙
護士在巡視病房時總要關注很多的細節,尤其是晨間護理期間,護士看到隨意擺放的熱水瓶(地上、窗臺上、桌面上),一邊與病友進行安全宣教,一邊主動將亂放的熱水瓶正確歸位。有時候護士的手勤快一點更能拉進護患間的距離,此外對于一些“倔驢”般的病友可以舉例說明曾經發生的意外,一個華麗麗的轉身竟讓熱水瓶碰倒在地,病友發生燙傷的真實案例,引以為鑒。
4定期檢查熱水瓶的功能及裝置
熱水瓶的裝置包括瓶膽、外殼及瓶塞,建議統一使用瓶身為不銹鋼的熱水瓶,相對外殼堅硬,檢查瓶膽是否完整,保溫效果如何,瓶塞是否大小合適,過松的瓶塞容易使熱水瓶的水外漏。
萬一不小心被熱水燙傷,先要學會判斷燙傷程度——
一度燙傷:最輕的燙傷,只損害皮膚表層,有局部輕度紅腫、無水泡、疼痛明顯。
二度燙傷:中度燙傷,不但損害表皮,而且也傷及皮膚中層,有水泡,疼痛明顯。
三度燙傷:最嚴重的燙傷,皮下、脂肪、肌肉都受到損傷,呈灰或紅褐色,甚至會變黑變焦,此時由于神經受到損傷,反而可能不覺疼痛。


處理燙傷小竅門
速沖涼水
燙傷后將傷口快速放到水龍頭下,用干凈、流動的冷水沖洗30分鐘左右,水流不必太急。因為流動的冷水能將傷口迅速降溫,帶走局部熱量,降低進一步的熱損傷。

處理傷處覆蓋物
將覆蓋在傷處的衣褲剪開,以避免使皮膚的燙傷變重。

處理水泡
如果燙傷后有水泡形成,對于小水泡可以選擇保留,大約一周之后小水泡會自行吸收,而對于較大水泡由醫護人員以無菌技術進行抽吸,避免細菌感染。水泡是否留疤和燒傷的深度有關,一般來說,只有是在14天內愈合的燒傷傷口,一般不會留下疤痕。

使用水膠體敷料
當燙傷后水泡形成時,還可以使用水膠體敷料,它的表面是一層具有半透性的多聚膜結構,半透膜有效隔絕外界細菌侵入,防止感染。敷料中的羥甲纖維素凝膠可牢固地粘貼于創口邊緣皮膚,密閉創口,保持傷口濕潤,創造低氧、微酸的環境,加速傷口愈合。
切勿使用偏方
如在傷口處涂抹食醋、牙膏等“土方法”,燙傷嚴重者應立即送往醫院及時治療。對于燒傷或燙傷病人,在飲食上要注意忌食辛辣、刺激的東西。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