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省胸科醫院重癥醫學科來了一位腦梗術后患者,入院前下半身癱瘓,已臥床十多天,二便失禁,身上有嚴重的壓瘡(骶尾部見5cm*6cmⅢ° 腰背部見6*8Ⅲ°),情況非常糟糕,家屬不知道怎么護理才好。重癥科齊蘇玉護士說:“沒關系,我來教你怎么才能讓老爺爺‘睡’好。”
只見她麻利地為病人鋪上氣墊床,按照醫囑打上腸內營養液,動作嫻熟地用雙氧水清理傷口,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潔后用棉球擦干,不顧傷口發出的惡臭,仔細地將壞死組織清理干凈,最后涂上重組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貼上泡沫壓瘡貼。經過處理,老爺爺原來充滿滲出液的傷口干凈多了,人也舒服了很多,一會兒就睡著了。齊護士說,像這樣的換藥每天至少一次,而且每兩小時給老爺爺翻一次身,翻身枕30°側臥,四肢墊軟枕預防受壓,特殊受壓部位給予減壓貼保護,不定期(小于2小時)更換患者臥位,確保老爺爺“睡好”。
經過護理人員十多天的精心照顧,當初異味橫生的腐肉創面漸漸好轉,老爺爺的病情也得到控制,轉普通病房繼續治療。

長期臥床患者該如何防護壓瘡?
長期臥床患者預防和控制壓瘡必須要有一整套的管理辦法,護士必須了解并運用管理辦法才能讓患者“睡好”。控制壓瘡發生的關鍵是預防,對于易發生壓瘡的高危患者,應經常觀察受壓皮膚情況,每2小時(嚴重者縮短時間)翻身拍背,嚴格交接班,保持氣墊床功能完好,對有水腫的患者用軟枕墊高四肢,關注骨隆突處皮膚情況,如足跟可懸空放置,翻身時用R型翻身枕墊背下,可通過不斷變更翻身枕與皮膚的接觸面達到預防局部長期受壓的目的,四肢處于功能位置并不斷改變受壓部位。
如患者已發生壓瘡,護士更應關注患者“睡姿”,對于骶尾有壓瘡的患者床頭抬高不宜超過20?,如病情需要抬高床頭大于20?也應縮短時間,不斷更換床頭高度減輕對局部的損傷,必要時也可采取俯臥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以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和控制壓瘡的發生,讓患者睡得更好。
另外了解壓瘡前沿知識、正確處理壓瘡減輕患者痛苦也能讓患者睡得更好。2016年4月NPUAP(美國國家壓瘡專家咨詢組)宣布將壓瘡叫成壓力性損傷并將其分期進行更新。
分1—4期壓力性損傷,深部組織損傷和不可分期壓力性損傷。
Ⅰ類/期指壓不變白紅斑,皮膚完整出現壓之不褪色的局限性紅斑,預示有發病的風險;
Ⅱ類/期部分皮層皮損,表皮和部分真皮缺損,表現為完整的或開放/破潰的血清性水瘡,也可以表現為一個淺表開放的粉紅色創面,周圍無壞死組織的潰瘍,有時較干燥,皮膚撕裂傷、醫用膠布致損傷、會陰部皮炎、浸漬糜爛或表皮脫落不屬于此期;
Ⅲ類/期全層皮損,可見皮下脂肪但骨胳、肌鍵或肌肉尚未顯露或不可探及,傷口床可能存在壞死組織或腐肉、潛行或竇道;
Ⅳ類/期全層組織損傷,伴骨胳、肌鍵或肌肉外露,常伴有潛行或竇道;
深部組織損傷期深度不明,指深度不明的紫色或栗色局部褪色的完整皮膚或充血的水泡,是由皮下組織受壓和/或剪切力所致所造成。受損區域可出現疼痛、硬結、糜爛、松軟、潮濕、皮溫升高或降低;
不可分期深度不明,缺損涉及到組織全層,但潰瘍完全被創面的腐肉所覆蓋,無法確定其實際缺損深度,如發生在踝部或足跟部穩定的焦痂相當于機體自然的屏障,不應去除。
長期臥床患者如何“睡”才會好也是一門學問,想要讓長期臥床患者“睡好”,護士必須重視患者的“睡姿”,不斷加強培訓增加對壓瘡知識的了解,正確處理壓瘡從而達到減輕患者痛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