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養陽看春夏,春夏養陽看三伏”。在三伏天,人體陽氣升散,氣血運行旺盛,皮膚溫度和濕度最大,容易出汗導致氣虛、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因此,中醫認為,三伏天正是養陽驅寒、治已病、防未病、調養陽氣的最佳時機,人體應該順應天時進行適當的養生。
三伏天悶熱、潮濕,人體容易被濕邪侵襲。多食用健脾化濕的食物,比如紅豆、綠豆、薏米煮粥,荷葉、藿香、佩蘭、蒼術泡茶,生姜切片煮水,但需注意綠豆性寒,脾胃虛寒、體質虛弱者不能過多飲用。此外,還需注重祛濕排毒,通過按揉足三里穴,用藿香、佩蘭等中藥泡腳等方式,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讓身體更加清爽和舒適。
高溫高濕的三伏天,人體血管處于擴張狀態,腠理開泄,一旦著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人們在夏季多喜食冷飲,愛吹空調,時間久了容易中氣內虛導致疾病發生。三伏天防寒應避免空調直吹,冰鎮飲料、冰淇淋等寒性食物不宜過量食用。
三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階段,也是養陽氣的最佳時機。根據中醫“天人相應”“冬病夏治”及“內病外治”的理論,在人體上進行取穴并把特制藥物貼敷在穴位上,將藥物和穴位的功效相結合,給予機體溫陽補益的治療,有助于溫補陽氣、溫通經絡、驅除體內寒邪。特別是慢性鼻咽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虛寒性消化系統疾病及寒性關節痛等疾病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貼敷、艾灸等,從而達到陰平陽秘、冬病夏治的療效。
中醫認為,三伏天養生應順應時節和季節規律,夏天該熱就得熱,該出汗就得出汗。因此,我們要順著季節規律,用“熱養法”以熱制熱。
1、多喝熱茶
冷飲只能使口腔感到涼爽,由于血管受冷收縮,反而降低了身體散熱的速度,而喝熱茶或熱水能促進汗腺分泌,更能解暑,需注意的是溫度不應超過60℃。
2、多吃熱食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處方”,生姜有助于溫中散寒。此外,肉桂、茴香等溫性調味料,羊肉、牛肉等熱性肉類,也可以溫陽散寒,尤其適合夏季手腳冰涼、氣血不足的人食用,但有牙痛、上火、發燒等癥狀或體質偏熱的人應忌食。
3、適當出汗
三伏天運動,可以加速體內的新陳代謝,還可以加強熱適應,提高人體調節體溫的功能,防止中暑。可以選擇早上或傍晚進行慢跑、太極、健走、游泳等強度較小的運動項目,達到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