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山,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廈門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抗擊“非典”特等功臣,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者。2009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18年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2020年9月,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從最基本的事情干起”
鐘南山生于一個典型的醫生之家。他的父親鐘世藩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是著名的兒科專家;母親廖月琴,同樣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是廣東省腫瘤醫院創始人之一。
鐘南山曾說,在他的生活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父親鐘世藩,而對別人的同情心都是從母親那里學來的。
1955年,鐘南山考入北京醫學院,1960年畢業后從事放射醫學教學。1965年,鐘南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1年,他從北京調入廣州市第四人民醫院,“從最基本的事情干起”。
1979年,鐘南山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首批公派留英人員。在出國之前,他的英語還不流利。在英國,他一個月只有6英鎊的生活費,剪頭發都得自己剪,有時不夠錢坐公共汽車,他就跑步去醫院。
盡管不容易,但鐘南山堅持了下來。在英國求學期間,他對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6項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學術論文,其中有4項分別在英國醫學研究學會、麻醉學會及糖尿病學會上發表。
1981年11月,鐘南山回到中國,一直在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工作,并于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鐘南山酷愛運動和健身。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是他如今依然保持著北京醫學院(后變更為北京大學醫學部)110米欄(成績是15秒9)和400米欄(成績是55秒1)兩項紀錄。
現在,在中國互聯網上可以找到許多鐘南山的“肌肉照”,他健身、打籃球和跑步的照片也廣為流傳。2020年7月,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專門邀請鐘南山和他的夫人、中國女籃前國家隊主力球員李少芬到現場觀看了CBA的比賽,并請鐘南山對CBA的比賽進行了防疫指導。
“我非常佩服運動員的拼搏精神,其實我們搞醫療也一樣,不到最后,不能放棄。”鐘南山說。
面對“非典”臨危不懼
鐘南山的名字,和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緊緊連在一起。2003年初,“非典”疫情突如其來,他不顧生命危險應對災難,夜以繼日地工作,曾連續38個小時沒合眼,由于過度疲勞,累倒在工作崗位上。他的態度很明確:“病人的生命重于一切。醫院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沖上去誰沖上去?”他主動請纓:“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集中收治到我們這里!”
面對肆虐的“非典”疫情,他臨危不懼,在“非典”病因不明的情況下,他以客觀事實和臨床經驗為依據,不贊同“衣原體是病因”的觀點,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堅持真理,最終證實“非典”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通過精心制定治療方案,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最終使廣東成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區之一,表現了一個科學家嚴謹求真的治學態度。通過“非典”事件,他建言獻策推動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積極倡導與國際衛生組織合作,主持制定了我國“非典”等急性傳染病診治指南,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標準》,探索出“三早三合理”的治療方案,在全世界率先形成一套富有明顯療效的防治經驗,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認為對全世界抗擊非典型肺炎具有指導意義,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多年來,鐘南山堅守在抗擊疫情第一線,主動承擔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在霧霾治理、室內空氣污染、甲型流感防控等公共事件中繼續敢于發聲、傳遞真知、穩定人心。他帶領團隊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呼吸道重大傳染病防控體系,建立了國際先進的新發特發呼吸道重大傳染病“防一治一控”醫療周期鏈式管理體系,為推動我國建立公共衛生防治體系、提高重大疫情偵察監測能力和效率、加強應急隊伍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圓滿處置H5N1、H1N1、H7N9、H5N6、MERS流感等突發疫情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抗擊“新冠”奮戰一線
“作為醫生,我體會最深的是生命至上,是在救治新冠患者時不放棄每一個生命。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我們也能夠做到不惜一切代價。”新冠疫情發生后,84歲的鐘南山長期奮戰在抗疫一線。不僅如此,他帶領的年輕團隊在科研攻關、臨床救治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2020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向鐘南山頒授“共和國勛章”,肯定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作出的杰出貢獻。鐘南山認為,獲得“共和國勛章”是黨和政府對抗疫醫務工作者給予的最高禮遇,對他來講更多的是一種責任。9月10日,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慶祝第36個教師節大會上,鐘南山透露,會后,他對習近平主席講了幾句話:“我抓緊時間表達我的意思。第一句,主席您的講話太好了。第二句,我想‘請戰’,希望能建立一個更好的平臺,把抗疫的藥物和疫苗研究更好地做下去。我寫了封信給您。”
當天回到廣州,鐘南山遠遠就看到一片“星光”在閃爍,原來是迎接他的師生用手機燈點亮的星空,他們高喊著“南山風骨,國士無雙”,堪稱大型追星現場。鐘南山幽默地透露說,走紅地毯去領獎時,他故意走快點。“說明我還沒老,還可以干點事!”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時,84歲的鐘南山提醒公眾“沒什么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他卻拿著無座票,毅然擠上廣州開往武漢的高鐵餐車。多少次,鐘南山哽咽地說出“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從“肯定存在人傳人”到“我們挺過來了”,在每一個最為焦灼的節點,鐘南山總能站出來說出真相。
敢醫敢言,勇于擔當。作為我國呼吸疾病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鐘南山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無數個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2020年8月27日,使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輔助支持長達111天的新冠患者老劉,從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出院,創造了新的救治奇跡。
“我們團隊就是有這么個韌勁,搶救就是從偶然到必然的過程。”鐘南山跟國外同行交流時,他們覺得很驚訝,團隊能夠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同時解決患者的出血問題和凝血問題。鐘南山表示,ICU團隊所有人在困難面前選擇堅守,生命可貴,他們從不輕言放棄。
鐘南山說,不要受到舊思想的禁錮,也不要受教科書的限制。“我看教科書上從來沒有人提到這么長時間使用 ECMO 的,但他就是活過來了。”
疫情在全球蔓延后,在一線指導救治的同時,鐘南山始終堅守在國際醫學研究一線,與全世界同行連線交流中國的抗疫經驗。鐘南山認為:“只要有一個國家不進行干預,全球新冠疫情就不會消失。大家要相互支持。”
從抗擊“非典”到抗擊新冠疫情,我國科研攻關能力在戰“疫”中歷經錘煉。鐘南山說,抗擊“非典”時更偏重救治患者;新冠戰“疫”中,我們把科研攻關提高到與臨床救治同樣重要的位置。
“80 歲還可以干很多事”
眼下,鐘南山仍然在醫院一線工作,這也讓“掛鐘院士的號”成為很多患者的最大心愿。鐘南山每周都安排固定時間坐診“專家門診”,一般一個下午看10多個患者,都是經過篩選的疑難雜癥。他對每個病人的病情都會仔細詢問。一些病人說,鐘南山總是會把聽診器焐熱了,才放在病人身上。這讓他們非常感動。
“醫學是對人的治療,醫生是治病人,而不僅僅是治病。”鐘南山曾在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鐘南山也長期堅守在國際醫學研究一線。2009年,國際臨床醫學權威雜志《柳葉刀》公布了3篇2008年度最優秀論文,由鐘南山領銜的論文《羧甲司坦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的作用(PEACE 研究):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得票數最高。
2020年以來,鐘南山率領團隊發表多篇新冠肺炎論文,并先后數十次以線上、線下方式參加各類國際交流,介紹中國抗疫經驗,研討全球抗疫形勢,得到了與會全球醫學和科技界人士的高度贊譽。
在一次國際會議中,他說:“因為我們走過了艱難的路,所以要相互支持,通過交流讓其他國家少走彎路。”
在鐘南山的人生字典里,從來沒有“停步”二字。他一刻也不閑著,還有很多事情在規劃中。他始終堅持醫生為病人服務的根本。幾十年如一日,每周堅持出門診看病人、查房,會診、科研、帶研究生,樣樣不落,已成習慣。他自詡是“80后”,這位“80后”院士正在帶領團隊研發一種抗癌藥,該項研究已經做了26年;他還希望再奮斗20年,建設亞洲最大的心肺呼吸研究中心,包括對疑難病癥的科研、培訓、治療,打造一個產學研中心。
他從教數十年,堅持推動醫學教育改革創新,注重國際視野,成立了“南山班”,培養了一大批拔尖人才。他深情寄語學員:“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英語流利、卻去國外實驗室做高級打工仔的人,而是創新型的中國醫學實用人才。”
來源:中國方正出版社《醫藥領域廉潔教育案例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