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胸科醫院(南昌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腫瘤二科接診了兩位特殊患者,兩位患者均發現高危肺結節,不能手術又拒絕活檢,情緒極度緊張焦慮,不愿意定期隨訪。
《熱消融治療肺部亞實性結節專家共識》指出,對于極度緊張和焦慮,經心理或藥物治療無法緩解的此類患者,建議首先多學科會診(以下簡稱“MDT”)共同討論做出初步診療意見,在MDT的基礎上與患者共同決策(以下簡稱“SDM”),制定最終診療意見。
基于此共識,腫瘤二科副主任柯昌林組織胸外科、呼吸科、感染科、腫瘤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科室團隊對病例進行了MDT討論,病人和家屬全程參與其中。“肺結節現在是常見病,治療方法很多,目前MDT討論意見考慮高危肺結節,消融治療可作為外科手術的替代治療,效果好、創傷小、安全性高。”柯昌林耐心地為患者解釋病情,如春風化雨般化解了病人的焦慮,撫慰了患者的心靈,讓患者全面地認識了疾病特點和各診療方案的利弊,最終共同制定了臨床決策——不取病理,直接消融。
在科室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柯昌林團隊順利為兩位患者完成了肺結節微波消融術,術后第二日查房,患者緊握柯昌林的手,感激地說:“太感謝你們了,我的肺結節終于清除了,昨晚終于睡上了一個安穩覺。”
SDM(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最早于1982年在美國醫學、生物醫學與倫理委員會關于健康護理決策知情同意的報告中被首次提出,將SDM視為基于互相尊重和伙伴關系的過程。
在中國,SDM這一概念于1988年由大連醫科大學倫理學專家趙明杰教授首次引入。2013年之前,我國SDM研究較為少見,個別報道也僅停留在調查患者是否愿意參與決策的簡單層面。2013年以來,我國腫瘤學科開始重視關于SDM應用的研究。
SDM在我國尚處于萌芽期,醫生和患者的認同度對于SDM的順利實施尤為重要。腫瘤科團隊越來越認識到醫務工作者需要轉變理念,即由以“醫生為中心”轉變為以“患者和家庭為中心”,由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治病人為中心”。患者和醫生保持著親密、平等、開放、互相信任的關系。基于這種良好的伙伴關系,才有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腫瘤科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