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護士魏某處理輸液器上針頭時,不慎被患者使用后的針頭刺傷。
事件二:護士趙某,處理銳器過程中,被銳器盒中針頭刺傷手指。
事件三:護士王某,皮下注射后針頭回套,不慎刺傷 。

針刺傷,一個無論怎樣強調,怎樣小心,都無法完全避免的事件,究竟問題出在哪里?
既然無法完全避免,那么,在臨床操作中,怎樣才能盡可能的減少這種危害醫護人員健康的事情發生呢?
一什么是針刺傷?
針刺傷:是指有醫療利器如針頭、縫針、各種穿刺針,手術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傷害,造成皮膚深處的足以使受傷者出血的皮膚損傷,是護理人員常見的職業傷害。
二針刺傷的危害
目前已證實的有20多種病原體可經針刺傷傳播,導致職業感染的發生,其中最常見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
據美國CDC估計,健康的醫務人員患傳染病80~90%是由針刺傷所致,被針刺傷的醫務人員中護士占80%。雖然醫護人員在醫療工作中被銳器(包括針頭)傷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國CDC的評定表明:62%~88%的銳器傷害是可以預防的。
三發生針刺傷的危險因素
①工作中使用針具如輸液針頭、注射器;

②針頭處理不當;


③回套針帽中。

四如何預防和減少針刺傷的發生?
在需要使用針具或其他銳器的醫療操作前
1、確保醫療操作中所必需的醫療器械都在手臂可及范圍之內獲取;
2、評估工作場所的照明和空間是否足以滿足完成醫療操作;
3、如果醫療操作過程中會用到多種銳器,避免使銳器尖端部分朝向操作者;
4、確定好銳器位置,如可移動盡可能將其置于靠近操作區域。方便處理位置;
5、評估病人對治療不合作可能性、必要時可讓其他工作人員或家屬幫助,使病人平靜;
6、告知病人所進行的醫療操作內容,避免任何突然移動以免銳器錯位,防止損傷醫務人員。
在需要使用針具或其他銳器的醫療操作過程中
1、保持操作點位和銳器所處位置直接可見 ;
2、處理接觸過的銳器時。應小心鄰近其他工作人員;
3、禁止使用手——手傳遞銳器。
在醫療操作結束后的清潔過程中
1、目視檢查操作中用于盛放廢棄材料的托盤或其他物體表面(包括病床),避免在操作結束后因疏忽將銳器遺忘在托盤或物體表面;
2、使用封閉容器運輸可重復使用的銳器,要防止內容物漏出。
醫療器械處理過程中
1、目視檢查銳器盒以防因容器過滿導致危險;
2、 確保所使用的銳器盒足以容納整個醫療器械;
3、避免用手靠近銳器盒的開口處,禁止在處理銳器的時將手或手指伸進銳器盒;
4、 處理銳器過程中,手始終保持位于銳器尖端后方;
5、如果處理與導管相連的銳器(如有翼鋼針),應提防導管彈回并引起損傷,處理醫療器械時應同時控制好導管和針具。
銳器處理完成后
1、清空銳器盒前,目視檢查銳器盒以防過滿導致危險,如果銳器盒過滿,應使用鑷子或鉗子將伸出的銳器取出放到新銳器盒中。
2、目視檢查銳器盒的外部以防有銳器伸出,如果發現有銳器伸出銳器盒,則應通知安全人員協助消除危害。
3、將已裝滿的銳器盒存放在安全區域等待最終處理。
銳器處理不當
1、在工作場所發現銳器處理不當,應小心處理,處理時手應始終保持位于銳器后方。
2、如果不能安全地用手拾取醫療器械,則應使用機械裝置拾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