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2022年,距離1981年全球首次報告艾滋病病例已經過去整整42年。都說時間能改變一切,但對于艾滋病,時間卻未曾改變它。大眾對這個疾病或多或少還是存在恐懼和歧視的。不過,最近2年在艾滋病領域有個爆炸性新聞,就是“U=U”的提出,這個開創性的信息,再一次刷新了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那么U=U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又為什么說這是爆炸性新聞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
讓我們回到2016年的美國,一場盛大的同性戀游行活動正在舉行,也就是在這場游行中,U=U第一次出現在了我們眼前。U=U就是Undetectable equals Untransmittable,翻譯過來就是檢測不到等于不傳染,通俗的說就是HIV病毒載量檢測呈陰性,就算存在無保護的性行為,也不會傳染。
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其實說實話,我最初聽到這個新聞的時候,自己都不相信。當然,「U=U」肯定不僅僅只是一個游行口號,那是由大量科學研究證據作為支持的。
游行結束后不久,美國艾滋病領域的專家共同發表了一個有關HIV感染者傳染性的「共識聲明」,聲明提到:「穩定接受抗病毒治療(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 的艾滋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載量若持續六個月以上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時,其傳播HIV病毒的風險是可忽略,甚至不存在的 (negligible to non-existent) (所謂「可忽略」的定義為:微乎其微或未達需要考量的顯著程度)。盡管感染者血液中可檢測到艾滋病毒,也不會感染他人。」
該聲明很快得到了全球100多個國家、超過700個組織的支持,就連美國疾控中心(CDC)、WHO、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柳葉刀雜志(Lancet)等重量級的官方或科學機構都支持「U=U」。
其實,早在2000年,就有一些小樣本研究關于抗病毒治療在預防HIV傳播方面的作用。2007年至2016年,全球橫跨三大洲18個國家,分別進行了HPTN 052 研究、PARTNER 研究以及最新的 Opposites Attract研究,結果均支持U=U結論。
所以「U=U」,不僅僅只是感染者的一個游行口號,更是一項實實在在的科學。宣傳「U=U」一方面是為了讓大家意識到,HIV感染者也可以擁有健康的性生活,另一方面是普及抗病毒治療帶來的好處以及對阻斷病毒傳播的重要意義。
當然,宣傳「U=U」的目的不是鼓勵無保護性行為,畢竟,服藥的感染者和他人發生無保護性行為,雖然不會對對方產生什么威脅,但很可能讓自己感染其他的性傳播疾病,或者發生HIV的交叉感染,導致耐藥等結果。
最后,和大家總結一下,U=U有大量研究結果支持,得到了世界各大權威機構認可,是科學可信的。要做到U=U,必須早做診斷,堅持規范的抗病毒治療,尤其是定期檢測病毒載量至關重要,很多醫療機構都可以提供這些服務。
我們日常生活中一般的接觸不會傳播HIV病毒,在U=U的時候也不會通過性傳播HIV病毒,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歧視HIV感染者呢?若艾滋病毒感染者達到了U=U,源于社會或內心的歧視也就不具備任何理由,更不應該被孤立。
讓我們共同努力,消除社會及個人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視,營造一個沒有歧視只有微笑的世界。
專家介紹
劉 陽
專家簡介
副主任醫師
專業領域
擅長各種肺部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肺結核、肺真菌病、結核性胸膜炎、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的治療,尤其對免疫功能低下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坐診時間
每周四全天